夏至后的天气特点和民间风俗

俗语说“夏至不到别喊热,冬至不到别喊冷。”与冬至一样,夏至后也开始数九,所不同的是“冷在九、热在伏”。冬至后三九、四九进入隆冬,天气最冷。夏至后三九、四九(俗称‘三伏天’)进入酷暑,天气最热。再过几天,夏至就到了,你准备好迎接酷暑了吗?

在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中,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。早在公元前七世纪,先人就采用土圭测日影,确定了夏至。

那么什么是“夏至”呢?据清代陈希龄的《恪遵宪度抄本》记载:“阳极之至,阴气始生,日北至,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至者,极也。”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,几乎直射北回归线。夏至过后,太阳开始南行,白昼时间开始缩短,谚语“吃过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
这天,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最长,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。比如,夏至这天,海口的白昼为13小时多一点儿,杭州市为14小时,北京约15小时,而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县则达17小时以上。

古人根据长时间的观察,发现夏至后天气变化的各种规律,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,或编成谚语口口相传,以指导人们的生产、生活。根据这些记载,可以看出夏至的确是一个非常特殊且重要的节气。人们还根据这些特点,相应产生了一些风俗习惯,其目的是为了健康度夏和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,少灾丰年。

夏至熟麦子图片

夏至麦熟,有的地方将新麦祭神祭祖,称为“荐新麦”,有的煮食新麦粒,称为“尝新”。

夏至后的天气特点

总的来看,夏至后天气会变得炎热、雷雨或干旱。

1、炎热
夏至过后,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由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,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,气温将继续升高。另外,夏季雨水增多,地表》湿度变大,又促进了地表层热量的累积,湿热、闷热随之而来。进入三伏,气温也达到最高点,持续的高温考验着人们的健康和耐心。

相关谚语:
夏至不过不热;
夏至狗无处走;
夏至风从西边起,瓜菜园中受熬煎;
夏至未到莫道热,冬至未到莫道寒(赣、川、鄂、冀)

根据夏至日天气预测炎热的谚语:
夏至有雨三伏热,重阳无雨一冬晴;
夏至无云三伏烧(陕);

相关记载:
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:“四月秀葽【yāo】,五月鸣蜩【tiáo】。”
意思是:夏历四月,师姑草结种子了,五月,蝉开始鸣叫。说的就是夏至后,蝉鸣就是天气炎热的表现。
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:“五月斯螽动股,六月莎【shā】鸡振羽。”(意思是:夏历五月,蚱蜢摩擦大腿发声<实为扇动翅♂膀发声>,蝈蝈扇动翅膀发声<实为摩擦大腿发声>。)

2、雷雨
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,空气对流旺盛,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。但这种热雷雨来的快去得也快,而且降雨范围小,也就是这边下雨,那边晴天。唐代诗人刘禹锡』的著名诗句:“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”就是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来抒情。

夏至雷雨图片

夏至后,雷雨季节来临,有时干打雷不下雨,有时大雨倾盆而下。

相关谚语:
夏雨隔田坎;
夏至落雨十八落,一天要落七八砣;

根据夏至日天气预测大雨的谚语:
夏至东风摇,麦子坐水牢;
夏至东南风,平地∏把船撑;
夏至不打雷,大水连天起(闽);
夏至无响雷,大水十几回(湘);
夏至有雷,要烂杆围(粤);
夏至闷热汛来早(冀);
夏至大烂,梅雨当饭(浙)
夏至落雨,九场大水(鄂)
夏至下雨十八河(湘、贵)
夏至落大㊣ 雨,八月涨大水(湘)

3、干旱
夏至后,气温逐渐升高,地面的蒸发量随之加大。入伏后,持续的高温使蒸发量变得更大,如果降雨量少,甚至不降雨,很容易造成干旱。造成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就是大气环流异常。

中国民间把╲夏至后的15天分成3“时”,一般头时3天,中时5天,末时7天。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,故有此说。《荆楚岁时记》中记有:“六月必有三时雨,田家以为甘泽,邑里相贺。”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认为夏至降雨是值得庆贺的事情。

夏季干旱图片

夏至后,有的地方下雨过量导致涝害,有的地方则一滴雨也不下,以致大旱。人们祈求天公脾气别这么极端,风调雨顺就好了。

相关谚语:
夏至雨点值千金。

根ξ 据夏至日天气预测干旱的谚语:
夏至无雷,百日无雨(粤);
夏至无雨六月旱(湘);
夏至无雨干断河(贵);
夏至不雨天要旱(皖);
夏至鸣雷旱三伏(桂);

夏至的饮食风俗

史料记载,我国汉代就有过夏至节的习俗。各地夏至食俗虽有差异,但吃面却是大部分地区共同的风俗。因※夏至新麦已经收获,所以此时吃面食也有尝新的意思。

  1. 老北京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
    每年的夏至节气一到,老北京的风俗是生菜、凉面敞开吃,放心吃,因为这个时候气▓候炎热,吃些生冷之物既可以降火开胃,还不会因进食寒凉而损害健康。还有“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的说法。
  2. 岭南人夏至吃狗肉和荔枝
    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、玉林等地的人非常喜欢夏至吃狗肉和荔枝。他们认为“冬至鱼生夏至狗”,意思是夏至Ψ 日的狗肉合吃不热,不上火。还说“吃了夏至狗,西风绕道走”,意思是夏至吃了狗肉身体好,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,少感冒。“夏至食个荔,一年都无弊。”也是▅这个意思。
  3. 无锡人“夏至馄饨冬至团,四季安⊙康人团圆。”
    夏至这天,江苏无锡人早晨吃麦粥,中午吃馄饨,取混沌和合之意。吃过馄饨,还要为孩童称体重,希望孩童体重增加,健康成长。
  4. 山东人吃新麦粒和过水面。
    山东地区也有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的谚语。夏至这天大部分地区也吃凉面条,俗称“过水面”。不过,也有个别地区的风俗不同,比如龙口市(原‘黄县’)一带则煮食新麦粒。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,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,既吃了麦粒,又玩了游戏,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。
  5. 江南人吃、赠“麦粽”与“夏至饼”
    江南人有夏至吃麦粽、角黍、李子、馄饨、汤面等的风俗,而且还将“麦粽”作为礼物,互相馈赠。夏至日,农家还擀面做薄饼,烤熟后夹上青菜、豆荚、豆腐、及腊肉等,先祭祖,后食用,俗称“夏至饼”,有的还分赠给亲朋好友。

相关记载:
《吴江县志》:“夏至日,作麦粽,祭先毕,则以相饷。”

夏至祭祀的风俗

夏至节气,时值麦收,自古以来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、祭祀祖先的风俗,以祈求消灾年丰。因此,夏至作为节日,纳入了︽古代祭神礼典。麦收之后,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,又祈求获得“秋报”。

  1. 北方多旱,夏至期间流行求雨,祈求风调雨顺。但是,如果雨水过多,人们又会利用巫术止雨,比如民间剪纸中的扫天婆就是止雨巫术。有些地方把本来是巫术替身的扫晴娘也奉为止雨求晴的神灵。
  2. 浙江绍兴地区夏至日祭祖,俗称“做夏至”,除常规供品外∮,特加一盘蒲丝饼。另外,明、清以来,绍兴地区的龙舟竞渡(赛龙舟)多在夏至,而不在端午节举行,此风俗延续至▆今。
  3. ?夏至日,山东平阴一带祭祖,莱阳一带荐新麦。
    荐新是中国古代汉族的一种祭祀风俗。在刚刚收获新物之际,将新物献祭于神灵。“荐新麦”就是用刚刚收获的麦子祭祀。
  4. 浙江金华地区有在夏至节祭田公、田婆(即祭土地神)的风俗,祈求农业丰收。

相关记载:
《周礼·春官》载:“以夏日至,致地方物魈。”
《史记·封禅书》记载:“夏至日,祭地,皆用乐舞。”

夏至的其他民间风俗

1、山东临沂地区煮麦仁汤喂牛
夏至日,临沂人煮麦仁汤给牛喝,据说能使牛变得强壮,能干活,还不淌汗。民谣说:“春牛鞭,舐牛汉;麦仁汤,舐牛饭,舐牛喝了不淌汗,熬到六月再一遍。”

2、漠河北极村夏至节
黑龙江省漠河县位于中国的最北端,是纬度最高的县份,每年夏至时,便会产生昼长夜短的极昼现象,到了晚11时,天仍然亮着。午夜后的1-2时,天稍黑一会儿又开始放亮了。此时,晚霞与朝霞交相辉映,堪称奇观,这就是“白夜现象”,漠河也因此被称为“不夜城”。

漠河白夜产生在夏至前后的九天中(即6月15日至25日),是旅游观光的最佳季节。人们在观赏白夜和北极光的同时,还可以观赏晚朝霞。自1989年以来,一年一度的漠河县“夏至旅游节”就在西林吉镇及北极村进行。

3、夏至数九
我国农历中有“冬九九”和“夏九九”。“夏九九”是以夏至那一天为起点,每9天为一个九,九九八十一天。炎热的夏九九与寒冷的冬九九形成了鲜明的对照,遗憾的是流传不广。

其实,“夏九九”歌比“冬九九”适用范围更广。我国除了青藏高原、西北等部分地区不适用外,大部分地区都适用。这是因为南北温差夏季小、冬季大,因此“夏九九”歌就没有“冬九九”的那种地域局限性。

最能反映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,是在湖北省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《夏至九九♀歌》,全文是:夏至入头九,羽扇握在手;二九一十八,脱冠着罗纱;三九二十七,出门汗欲滴;四九三十六,卷席露天宿;五九四十五,炎秋似老虎;六九五十四,乘凉进庙祠;七九六十三,床头摸被单;八九七十二,子夜寻棉被;九九八十一,开柜拿棉衣。

北方农村的“夏九九”歌是:一九至二九,扇子不离手;三九二十七,冰水甜如蜜;四九三十六,汗湿衣服透;五九四十五,树头清风舞;六九五十四,乘凉莫太迟;七九六十三,夜眠要盖单;八九七十二,当心莫受寒;九九八十一,家家找棉衣。

小贴士

  • ?预测夏至天气变化的民谚:
    夏至雷响,打破梅娘(浙);
    夏至雷响天多晴(鲁);
    冬至始打霜,夏至干长江;
    冬至江南风短,夏至天气旱;
    夏至不热,冬至不冷(陕、赣);
  • 指导夏至农业生产的谚语:
    芒种栽秧日管日,夏至栽秧时管时;
    夏至伏天到,中耕很重要,伏里锄一遍,赛过水浇园;
    夏至端午近,麦子满仓囤;夏至端午远,年景▽必有闪(鲁);
    夏至加端阳,田里不打粮(陕);
    五月夏至头,担水救禾苗;五月夏至中,多雨又多风;五月夏至末,大水溢塘坡(赣)。
    夏至㊣棉田草,胜如毒蛇咬。(夏至前后,北方气温高,光照足,雨水增多,农作物生长旺盛,杂草、毒虫迅速滋长蔓延,需要加强田间管理。)
相关文章: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