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说端午节的由来

今天是端午节,而我前几天就已经把粽子吃饱了。其实,如今的端午节在大部分城市里就是包粽子、吃粽子、送粽子。而我们平时在超市里都能买到粽子,可以当早点和零食吃。可见,粽子已经不是端午节的专利了。倒是艾草、菖蒲等,只在这两天才有得卖。只要看见门口挂着这些草草,也就到端午了。

中国端午节图片

有的地方,端午节除了挂菖蒲、艾叶,还挂茱萸、柏枝、观音柳等,不管多少,其意愿都是一样——驱邪避毒。如今,粽子的种类也很多,商家为了迎合人们的口味可以说是绞尽脑汁。

通过仔细研究,发现端午节本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节日,是快节奏的城市生活,使我▆们渐渐忽略了它传统文化的本质,而更加重视其中的商业价值和娱乐性。下面我们就先来谈谈端午节的来历吧。

什么叫“端午”?

“端”在古汉语中有开头、初始的意思。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,“端五”就是“初五”的意思。

农历以地支纪月,正月建寅,二月为卯,顺次至五月为午,那么五月也ω称“午月”,因此“端五”就渐渐演变成了“端午”。

相关记载:

  • “端午”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《风土记》:“仲夏端午。端者,初也。”
  • 南宋陈元靓编撰的宋代大型岁时风俗记《岁时广记》云:“京师市尘人,以五月初一为端一,初二为端二,数以至五谓之端五。”

为什么要过端午节?

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及由来众说纷纭,我总结归纳了一下,发现主要跟以□ 下几个因素有关:

1、龙神崇拜

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: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,在新石器时代,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。该遗存的族属,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——史称百越族。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,生活于水乡,自比是龙的子孙。

在《史记·周本纪》中有一段记载,说的是古公亶父想要让小儿子季历继承王位,以便将来传给有圣王瑞应的孙子姬昌。长子太伯和次子虞仲明白古公的意思,就一起逃到了南蛮之地∴,学当地土著在身上纹身和断发,以表示不回中原的决心,让¤季历安心继位。看来,那些土著应该就是这里说的百越族。至于自比为龙的子孙是这两个王子加入之后还是之前就不得而知了。

端午节龙舟图片

在南方多水的地方,端午节赛龙舟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节日娱乐项目,可惜青岛这边看不到『,只能多吃点儿粽子了。

闻一多先生在《端午考》与《端午的历史教育》论文中考证认为:

  • 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,为表示他们是“龙子”的身分,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。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∑ 活动吃粽子和竞渡,都与龙相▲关。粽子投入江河水里是为了祭祀龙神,而竞渡则用的▓是龙舟。“断发纹身”表示自己像“龙子”。
  • 每年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,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,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促的鼓声中,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,绘图腾神,同时也以此为乐。这便是赛龙舟习俗的由来。根据古研究▼的发展和发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证实,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是科学的。

注:龙神是指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龙类的太古神族。龙神((Dragon Lord))的概念经常与“神龙”(Divine Dragon)混淆。神龙泛指那些最古老、最强大,拥有媲〖美人形神的实力的龙类,而龙神虽然具有龙形,其实与神龙完全不同 ,就如同神与人之间的区别。

2、水神崇拜

在汉族神话系统中,水神是司水之神,是传承最广影响最大的神祇。据古籍记载,在江河湖海甚至水井、水潭中都有职司不同的水神,其称谓也不同,比如水仙、水伯、水君、水母、龙王等。

诸多水神中最著名的应当属共工】了。他是个坏水神,性情凶狠,处事蛮横,专与华夏之民作对。它经常在心血来潮时,施展神力,呼风唤雨,用洪水伤害天下的百姓,把一个好端端的华夏弄得一片汪洋。百姓们哭天叫地,苦熬日月。

端午节祭祀水神、祈福、求平安也就应运而ぷ生。比如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,把儿童带过的五色线抛到河里,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、疾病冲走,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,就源于对河神的崇拜。

晋人刘义庆《世说》等书,就记载了关于用“五色丝缠绕粽子,以投入江中,为蛟龙所惮。”可见,人们投粽子∩到河里,是为了使蛟龙不兴风作浪。

相关记载:

  • 晋《拾遗记》卷十:“屈原以忠见斥,隐于沅湘······被王逼逐,乃赴清冷之水。楚之思慕,谓之水仙,立祠。”
  • 先秦古籍《山海经·海外东经》:“朝阳之谷,神曰天吴,是为水伯”。
  • 东汉司马迁的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始皇梦与海神战,如人状。问占梦,博士曰:‘水神不可见,以大◤鱼蛟龙为候。’”
  • 东汉班固《汉书·王尊传》:“尊躬率吏民,投沉白马,祀水神河伯。”
  • 《左传·昭公十八年》“玄冥” 晋杜预注:“玄冥,水神。”
  • 《太公金匮》:“南海之神曰祝融,东海之神曰苟芒,北海之神曰玄暝,西海之神蓐收”。
  • 《广雅·释天》:“(长)江神为奇相。”
  • 《山海经·海外北经》:“(黄)河神为冰夷。”
  • 《太平广记》条引《成都记》:“蜀江(都江堰)神为李冰。”

3、五色崇拜

中国古代崇拜五色,以五◣色为吉祥色,即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,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。因而产生了端午的节日用品“端午索”,也称五色丝、五彩缕、五色缕、五彩缯等。据说,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。人们把端午索或系于小儿手臂,或挂在床帐、摇篮等处,或敬献尊长,以求辟灾除病、保佑安康、延年益寿,故而又称其为长命缕、续命缕。

在东晋葛洪的《抱朴子》中记述有将五色纸挂于山中,召唤五方鬼神的巫术,大概是以五色象征五方鬼神齐来护佑之意,可能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或古代百越人的纹身之俗。

相关记载:

  • 《汉书·地理志》记越人:“纹身断发,以避蛟龙之害。”
    明人余有丁《帝京五日歌》云:“系出五丝命可续。”
  • 汉·应劭《风俗通》载:“五月五日,以五色丝系臂,名长命缕。”
  • 《荆楚岁时记》载:“以五彩丝系臂,名曰辟兵,令人不病瘟。”

4、节气的特点和对驱邪防病的需要

夏季天气燥热,人易生病,瘟疫也●易流行,加上蛇虫繁殖,易咬伤人,必需十分小心。在古代,人们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来解释和解决这些困扰,对很多疾病也是束手无策,于是就认为五月是毒月、恶月,只有靠一些仪式或活动↓来驱邪、防病、禳灾求平安,渐渐就沿袭成了端午节的各种风俗习惯。

另外,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人们希望通过@一些仪式来消除身边邪恶的东西,比如端午食枭羹的习俗就是源于除恶。在古代传说,枭是食母的恶鸟,遭到世人厌恶。最初,人们在夏至这天将枭作为祭祀大地的牺牲,而食枭羹也是仪式之一。后♀来在夏至、端午、五月十五食枭羹以表示除恶的意思,也有惩恶扬善,宣扬孝道的含义。但枭是一种难得的鸟类,这种风俗没能沿袭下来,取而代之的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粽子、雄黄酒以及艾草、菖蒲、五色线等。

据说,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“恶月恶日”起源于北方。

5、与夏至有关

1983年,刘德谦先生在♀《端午始源又一说》(《文史知识》1983年5期)中,认为端午来自夏、商、周时期的夏至。权威性的岁时著作《荆楚岁时记》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,却把吃粽子写在≡夏至节中。至于龙舟竞渡,隋代杜台卿所作的《玉烛宝典》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,可见端午节的很多习俗来源于夏至,也就是说,端午节与夏至有一定的渊源。

《岁时风物华纪丽》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:“日叶正阳,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,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。”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。

从很多》资料显示,端午节只是五月活动中的一项而已。古人从夏至开始,就有很多围绕着五月驱邪防病的风俗。可见那时的人们对于端午的重视源于夏至这个特殊节气的开始。

注意:关于端午节起源的“历史人物纪念说”

关于这一点,显然是后世为了纪念某些历史人物,宣扬某种精神,而添加的端午节习俗,与端午节的起源没有什么关系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纪念屈原一说。

闻一多先生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,是从南朝梁吴均《续齐谐记》才开始出现⊙的,而端午节很早以前便已存在。

学者胡适更是怀疑历史中屈原这个人物的存在,他认为屈原是在司马迁的《屈原列传》中首次出现,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牛人,史书上不该空缺的,司马迁有可能道听途说写了个《屈原列传》。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始建于南朝的文献,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♂七百多年,其真实性存疑。

而我认为,不管屈原投江的原由和事实如何,他的《楚辞》却是真实存在的,作者令人赞叹的文采和里面所蕴藏的情感总不是虚构的吧,比如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★之落英。”

除了屈原,人们还把同情心给了其他一些历史上的悲剧人物或者英雄。比如在吴地(今浙】江地区)有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习俗(见《曹娥碑》),而晋地有追念介子推之说(见《琴操》)。福建仙游县端午竞渡后,献纸于虎啸潭,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。

不管人们喜欢把目光投给谁,那只是〓一个仪式而已,不能作为精神信仰,更不能盲目地崇拜或模仿。理智地选择其中有价值的美德予以传承,以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,才是对所纪念的人的尊重。

为什么要在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

1、重午不吉利

古人认为“重午”是犯≡禁忌的日子,此时五毒尽出,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。在门上〓悬挂菖蒲和艾叶、喝雄黄酒、系端午索等就是为了驱邪避毒。

2、五月为毒月和恶月

农历五月,天气转热,南方多阴雨天,稻田容易遭虫害,衣、物也容易发霉。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,称为“恶月”,采取不嫁娶、不建房、不砌灶、不搬家、不造船等回◤避的办法。

汉族民俗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,而端午之日更是九毒日之首。因此端午这天要喝雄黄酒,插艾草等,以辟邪驱毒。其中,五月初五、初六、初七、十五、十六、十七以及二五、二六、二七,此九天为 “天地交泰九毒日”;“十四”为天地交泰日,一共十天。

端阳节、龙舟节、重五节等名称的由来

1、端阳节

五月是仲夏,它的第一个午日,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,而且“五”为阳数,午时为“阳辰”,故端午又名端阳。

2、重五/重午

五月初五,月日都是五,故称重五;按十二地支,五日就是午日,故称重午。

3、午日节

五月初五日是农历五月的第一个午日,故而得名。

4、五月节

因在五月过节,也叫“五月节”。

5、龙舟节

龙舟竞渡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百越族〒的龙图腾崇拜。在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一直沿袭至今,故而得名。

端午节赛龙舟图片

在南方的江河湖泊里,端午节这天正在举行激烈的龙舟比赛。

6、浴兰节

端午时值仲夏,是皮肤病多发季节,古人ξ 用兰草汤沐浴去污祛病辟邪。不过这里所说的兰草,不是兰花,而指的是菊科的佩兰,后来也沿袭用别的草药沐浴。比如广西卐人用柏叶、大风根、艾、蒲、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。

相关记载:

  • 据《礼记》载,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。古人五月采摘兰草,盛行以兰草汤沐浴、除毒之俗。
  • 汉代礼学家戴德《大戴礼记》云:“午日以兰汤沐浴”。
  • 《大戴礼记·夏小正》:“五月,……煮梅,为豆实也,蓄兰为沐浴◎也。”
  • 屈原《九歌·云中君》:“浴兰汤兮沐芳,华采衣兮若英。”
  • 南朝梁人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云:“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。”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,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。
  • 《五杂俎》记明代人因↘为“兰汤不可得,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”。

7、当五汛

在上海部分农村,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,如奉贤、南汇等地区,习惯上称“端五节”为“当五汛”。

8、天中节

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。明代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余·卷二十·熙朝乐事》:“端午为天中节,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,达到最高点,午时尤然,故称之为天中节”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“男儿节”,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,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。

9、解粽节

古人端午吃粽时,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,长█者为胜的游戏,故又有“解粽节”之称。

10、女儿节

五月又称榴月,是石榴花盛开的时节。明代把端午节又称“女儿节”,这一天女子头上戴石榴花。到康熙年间,以女儿为中心的端午节俗一如既往,人们不仅用石榴花装扮闺女,还给女儿佩灵符,以祈求子女平安富贵。

相关记载:

  • 明代《帝京景物略》云:“五月一日至五日,家家妍饰小闺女,簪以榴花,曰‘女儿节’。”
  • 明沈榜《宛署杂记》:“五月女儿节,系端午索,戴艾叶、五毒灵符。燕都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,饰小闺女,尽态极研。已出嫁之女,亦各归宁,俗呼是日为‘女儿节’。”
  • 清代《大兴县志》说:“五月五日,悬蒲插艾,幼女佩灵符,簪榴花,曰‘女儿节。’”

11、蕤宾

古代十二律制从低到高依次为:黄钟,大吕,太簇,夹钟,姑洗,仲吕,蕤[ruí]宾,林钟,夷则,南吕,无射,应钟。古人将十二律与十㊣二月相适应,谓之律应,太簇配正月,所以太簇也是农历正月的别名。蕤宾位于午,在五月,故指农历五月,也代指端午节。

相关记载:

  • 晋·陶渊明《和胡西曹示顾贼曹》:“蕤宾五月中,清朝起南飔。”
  • 《水浒传·第十三回》:“时逢端午,蕤宾节至,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,庆贺端阳。”

12、菖蒲节

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,也是“祛病防疫”的节日。古人认为“重午”是犯禁忌的日◇子,此时五毒尽出,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。而菖蒲既可以防治一些农作物的病虫害,还能治病,被民间视为灵草,与兰花、水仙、菊花并称为“花草四雅”。

古人认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,叶片呈剑型,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“百阴之气”,方士们称它为“水剑”,后世称其为“蒲剑”,象征可斩千邪〖的宝剑,插在门口可以避邪、驱除不祥。因此有了端午节在门上悬挂菖蒲的习俗,故端午节也称“菖蒲节”。

相关记载:

清代顾铁卿在《清嘉录》中有一段记载:“截蒲为剑,割蓬作鞭,副以桃梗蒜头,悬于床户,皆以却鬼。”

总之,端午节对于古人和今人而言,不论人们是因为对邪恶、疾病的无奈而求助于鬼神,还是把它当作娱乐来享受其中的乐趣,都表现出人们对邪恶事物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我们不要苛求自己都像屈原、伍子胥那样忠君爱国,首先照顾好自己和亲人,然后在有余力的时候给那些需要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,就很不错了。你看,从端午节☆沿袭至今的习俗就可以看出,民间保留的更多的不就是那些最质朴的东西吗?艾草、菖蒲、粽子、龙舟。能平安喜乐地过日子,是人生目标的本质所在。

相关文章:
One Comment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